以「王道劍」至高奇技,跳脫金庸、古龍,淬鍊新武學系出!
電光石火之間,一個前所未有的念頭閃過,
這一回不是船過水無痕,而是留下了石破天驚的新想像:
我要創造一套可以生生不息、永遠發展的新武學,它的攻勢是王道的;
我要創造一套「王道劍」!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以重典治吏,設立錦衣衛掌管緝捕刑獄之事,並派錦衣衛剷滅曾力助一統天下的明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直接登基,改年號建文,叔父朱棣與皇位失之交臂,起兵造反而後攻破京城,在群臣跪迎下即皇帝位,史稱「靖難之役」。城破後的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直至今日,依然是歷史一大懸案。朱棣稱帝後,為尋索追拿朱允炆,遂展開海陸大搜查,海上派遣鄭和下西洋,陸上則由胡濙千里暗訪。
另一方面,江湖上也是風雲詭譎。明教倖存者方冀本退隱江湖,在收傅翔與鄭芫兩位武學奇才後,決心復教、誓殺朱元璋。傅翔跟隨方冀前往明教聖地神農架隱居修練,鄭芫赴靈谷寺與潔庵和尚習武。然而朝廷屢興大獄,對知識分子殘酷迫害,多名文武大將駢首就戮,加上天竺高手天尊、地尊早已隱身皇城,野心勃勃欲強奪中原各派武功秘笈,讓初涉武林的傅翔、鄭芫兩位小俠捲入重重波瀾之中。一場江湖的腥風血雨,風雨欲來……
封筆四十六年,武俠小說大師上官鼎,以長篇巨作《王道劍》重出江湖,全書約八十八萬字,共五冊。
以明朝「靖難之役」為創作背景,融史入俠,書寫出一段與真實歷史環環相扣的武俠世界,並根據近年學者最新考古發現,揭秘明朝建文帝失蹤大懸案。讀者閱讀此書,將感受兼集俠義、武藝、歷史、正邪、王霸之爭的武俠震撼。
上官鼎的創作一貫表達了從東方哲學和章回小說傳統所延伸的武俠史觀,《沉沙谷》彰顯少年英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想信念,《王道劍》延續此脈絡,以儒學「王道之學」另闢蹊徑,創造武林至高境界「王道劍」,闡述「為武林繼絕學、為亂世開太平」的豪情壯志,除總結上官鼎的武俠抱負,也成為嶄新的書寫起點。
《王道劍》為遠流繼金庸之後,強力推薦的武俠小說。「武俠」是俠情義理,是社會善邪的分野,是談古論今的論理基礎,是韜光隱晦者捧讀之書,更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的精神體現。上官鼎《王道劍》具體展現武俠精神的豪情萬丈,堪稱近代武俠小說集大成並自闢新路的獨創作品。希冀再創華人讀者「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的武俠小說閱讀風潮!
上官鼎
六○年代新派武俠小說作家,為劉兆藜、劉兆玄、劉兆凱三兄弟集體創作之筆名,隱喻三足鼎立之義,著有多部武俠小說:《蘆野俠蹤》(1960)、《長干行》(1961)、《沉沙谷》(1961)、《鐵騎令》(1961)、《烽原豪俠傳》(1962)、《七步干戈》(1963)、《俠骨關》(1964)、《金刀亭》(1966)等,亦曾幫古龍接手代寫《劍毒梅香》(1960)。一九六八年宣告封筆,二○一四年以《王道劍》重出江湖,由劉兆玄獨立完成。
劉兆玄
一九四三年生,湖南衡陽人,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校長、東吳大學校長、國科會主委、交通部長、行政院副院長,二○○八年出任行政院長,現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自幼嗜讀武俠小說,就讀師大附中期間,為了掙零用錢,便與四哥兆藜、六弟兆凱合寫《蘆野俠蹤》,自此成名。武俠小說評論家葉洪生曾撰文論:「在十八歲少壯之年能寫出《沉沙谷》這樣的傑作,真是天下奇才!」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更盛譽:「台灣在全盛時代,前前後後有五百位作家在寫武俠小說,作品大概有四千部之多。而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家,第一是古龍,第二就是上官鼎。」